当前所在位置: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 > 基层信息 > 正文

    为了大地的丰收 汗水写出精彩人生

    2015-08-12 15:08:54  来源: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

    —— 记四川省第七届先进工作者   张志雄

    1


        张志雄,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,他怀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,把水稻育种工作当成毕生追求,几十年如一日,矢志不移。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,南来北往育种。他不知疲倦,埋头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,成为大地秋天的丰收者。在三十多年的水稻科研工作中,他勤奋工作,刻苦钻研,虚心学习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,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。2015年4月,被省委、省政府评为“四川省第七届先进工作者”。
        一、默默耕耘,甘于奉献
        张志雄于1982年开始专业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,是个爱岗敬业,甘于奉献的典型。在他身上,你看到的不单纯是一位育种家在工作,你体会到的是他呕心沥血、全身心扑到育种工作中那忘我的境界。在夏季里,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,迎着朝阳伴着夕阳,头戴草帽、一手竹竿一手记载本,常常是在30多度的烈日下工作,尤其是每年的7- 8月水稻抽穗高峰期,上午露水打湿衣裤,下午汗水湿透全身,一天下来,至少要在泥泞的稻田里走几公里。就这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放弃了多少节假日,为水稻新品种的培育,默默耕耘着。育种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,但张志雄乐观开朗,他常说,搞水稻育种,就是要吃得苦。一到冬季就将刚收获的种子送往海南开始南繁。他就像候鸟追赶着太阳,不知倦怠。在海南,他无暇欣赏那碧海蓝天的旖旎风光,却一头扎进育种田间,白天烈日烘烤,夜间蚊虫叮咬,为水稻良种培育费尽心血。三十多年来,每年他夏秋季在成都,冬春季在海南。他常说育种就要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挫折、舍得下名利,把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,不畏艰苦、勇于创新,不然只会一事无成。育种工作是十年磨一剑,培育一个杂交水稻品种需要8-10年时间。在此过程中,只有甘于寂寞的心境、不折不挠的执着追求、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、严谨的科学态度,才会取得较好的成绩。
        二、科技攻关铸就成果辉煌
        三十多年来,张志雄呕心沥血、孜孜以求,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、部省重大科研课题20多项。他和他的育种团队,共培育出20多个水稻小麦品种通过省级审定,累计推广种植一亿亩左右,增产粮食数亿公斤,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尤其是在“十一五”和“十二五”期间,他主持国家“863” 项目“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航天诱变新品种选育研究”,选育出花香7号、花香优1618、花香优1号等品种10个,已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。
        1988年,他开始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研究。课题开展初期,既无水稻花培的育种基础材料,也无花药培养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,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。但他不畏困难,没有基础材料,向其他水稻育种老师要,没有水稻育种经验,向老一辈育种家请教,没有水稻组织培养知识,向书本请教。通过不断努力,当年就获得200多丛水稻花药培养试管苗。春节期间,他没有和家人一起过,而是选择了去海南将这些试管苗亲自种植、护理。直到1996年,他在四川培育出了第一个通过花药培养技术选育的水稻新品种Ⅱ优802,该品种穗子大,产量高,品质好。到1998年的两年时间里,Ⅱ优802在长江上游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,比当时推广品种汕优63亩增产50公斤以上,在九十年代,是四川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,为此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籼型水稻花药培养育种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
        2001年,在没有研究经费和课题立项的情况下,张志雄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。当年便将一批纯合的水稻种子通过神舟3号卫星送上太空,当卫星返回地面后,当年冬天将搭载的种子送到了海南陵水县单粒种植,第二年春天,在上万个水稻单株中,发现了一株与原品种完全不一样的材料,于是将这株种子认真收获,保管,然后通过选择,在2007年育成了产量、米质、抗性、适应性结合得很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花香7号,该品种已通过4个省审定。花香7号米质优,香味浓,饭好吃,在近几年的高产示范中,多次刷新各地高产纪录,深受老百姓的喜爱。2014年、2015年均为四川主导品种,成为结束“川米无优米”的代表品种之一。
        三、成果转化为“三农”,高产示范惠民生
        张志雄坚持将育种与高产示范相结合,科研与生产相结合,对培育出的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,形成不同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,有效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增产潜力。他培育的水稻新品种花香7号、花香优1618在蓬溪、射洪、金堂、米易等县的高产示范中打破了当地高产记录,2013年在蓬溪县高产示范平均亩产755.6公斤,最高亩产813.5公斤,比该县水稻平均亩增173.6公斤;2014年在米易县高产示范最高亩产941.7公斤;各地示范比当地主推品种平均增产100公斤以上,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,培育的品种全部得到成果转化。
        为了把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,他经常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讲技术,办培训班,在不同区域广泛建立高产样板田,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相结合,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。为了成果转化,三十多年来,他先后走遍了四川省大部分粮食主产县,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得到了省、示范种植县的领导和农户的好评。
        张志雄同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,创造出了一流的成绩,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1项,部、省科技进步奖4项,2000年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。面对成绩和荣誉,他并没有停步和自满,而是带领他的水稻育种团队正在用智慧和汗水去实现新的育种梦想!(段晓明)